从准备出国开始就知道自己想要什么

2013-06-26

浏览次数

世界顶尖名校的60名华裔学生来杭分享经验

时报讯 上周六,来自哈佛大学、麻省理工学院、耶鲁大学、斯坦福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的60名华裔学子,第一次组成“五校联盟会”来到杭州进行经验交流。青年时报牛通社的丁梓棋、来楷文、蔡禾、施婉莹等10名小记者也在现场对60名学子进行了面对面采访。这60个华裔学子,大部分都是90后,有的今年9月就要去哈佛大学上大一,有的已经在麻省理工学院读了一年书……

  在谈到“你们是怎么考进世界前10位的顶尖名校”这个问题时,记者发现在60个学子中,只有两三个学子在国内读完了高中,其他50多人在初高中阶段就已经出国接受国外的教育。

  目标很明确 就想冲刺世界名校

  “提早适应西方的教育体系的确对申请到哈佛、耶鲁这样的世界名校有很大的帮助,但并不是说越小出国就越好,我觉得我们这60个人有个共同的特点,就是很清楚自己想要什么,从准备出国开始就知道自己想要什么”,参加交流的一位斯坦福大学大一学生说。

  杭州男生周东亮,现在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大一学生。初中毕业后,他曾被保送进杭二中,但在高二时转去美国就读11年级,相当于多读一年高中。为什么要在高二时转去美国读高中?周东亮说:“我当时的目标非常明确,我想冲刺世界名校,而在国内高中毕业直接申请世界前10的学校难度会非常大!”

  从准备出国开始,周东亮就非常有主见。他选择的学校是美国纽约州一所私立高中(The Masters School)。“选择这个学校有两个原因,它距离纽约很近,方便生活也方便学习,但又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小镇,可以让人安静学习。另外,这所学校的传统体育强项是击剑。我在国内从小就学习击剑,还创建了杭二中第一个击剑俱乐部。在那里,可以继续自己的兴趣爱好,也可以发挥自己的强项。”

  周东亮听学校的老师说,麻省理工多年来从未录取过一个考试成绩满分的学生,美国的大学非常看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他对社会所做的贡献,所以在美国的高中,周东亮除了学习,还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。即便到了快申请大学的时刻,周东亮所在的学校,每天下午一定也会有两小时课外活动时间,学生们必须选择参加体育校队、社会服务、合唱队等等项目。周东亮也积极去适应这些国内高中没有的内容,这也是他能圆梦麻省理工的一个关键。

  土生土长的杭州女生何欣,今年9月去麻省理工学院读书。她与周东亮一样,属于目标很明确的人。她说,她在杭州的英特外国语学校初中毕业后,就去了美国的一所女校。“中国没有女校,而我想过一下只有女生的生活、去一个全新的环境磨练自己。我还想去女校学做一名淑女。在校的四年,我学会了跳芭蕾、学会了做蛋糕、学会了精心打扮自己、学会了保持矜持、学会了尝试新的东西……”

  要很快地适应“跨文化”的环境

  发言中,有7名学子提到了“跨文化”。在国外读书,就要强迫自己尽快适应当地的文化。如果适应能力太差,太早出国反而会不合适。因为在国外的生活可谓是在中西文化碰撞的过程中成长。

  杨维舟是斯坦福大学的学生,在刚到美国的时候,他觉得当地文化和中国文化截然不同,虽然很难接受,但还是要硬着头皮去适应。“我在美国的一所很小的教会学校读高中,学校会组织一些野营。美国人非常注重环保,上过厕所后,厕纸都不丢在山上而是装在塑料袋里拿回来;刷牙都不用水,干刷后直接把牙膏泡沫吐掉;洗碗水不随便倒在溪流里,而是在山上挖个洞,把水倒进去后再埋好,这样就不会污染水源。我当时被美国人的环保意识给震撼住了,和国内的差别太大,但之后我也慢慢学着这样做。”

  女生谢婧可谓是这60个学子中接受过最多国家文化的学生之一,在中国高中读了一年然后去德国交流了一年,然后又去了印度读高中,现在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本科学生。谢婧的经历让人觉得很不可思议,但她却说自己很享受这种文化之间的冲撞。

  德国和印度的环境截然不同,她必须很快适应环境。“德国的交通非常有秩序,晚上11点街上基本没有人的时候,车辆也不会闯红灯,我可以慢悠悠地过马路,但是印度就是相反的。我在印度的两年时间里,没有一次是走着过马路的,我全是飞奔着过马路的,然后我每一次过完马路,就特别感谢上苍给我一次活下去的机会。我必须得适应各国的环境,不然连生存都挺难”。

  ●链接

  小记者、家长问题集锦

  小记者提问:国外读书幸福吗?

  留学生钟怡回答:我觉得就是很辛苦,但是活得比较充实。

  

  小记者提问:美国老师上课的方式跟中国的老师有什么不一样?

  斯坦福留学生回答:在美国课堂,老师仅仅是作为一个协调人,就是让学生互相之间进行讨论,或者互相发表观点,在恰当的时候,美国老师会抛出一些问题,激发学生提出更多观点或问题,所以课堂是学生和老师共同进行的,并不是由老师直接讲的。而国内课堂主要以老师讲课为主。

  

  家长提问:作为母亲,我最关心的问题就是孩子和我之间的交流,你们一个人待在国外,你们和父母之间的交流会变少吗?会流于泛泛吗?

  留学生回答:其实我有一个体会,父母不和我一起去美国,父母不在身边了,我才会体会到失去的东西有多珍贵,回国后才会更珍惜和父母在一起的机会。所以这也可能是一件好事,就是离开父母去上学这件事情。

上一篇:直击跨文化教育:未来教育发展的新趋势

下一篇:高考放榜日 来自美国名校的华人学子谈大学生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