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《孩子长大要像谁》散文集说开去

2014-02-07

浏览次数

    新近拿到黄亚洲老师签名的《孩子长大要像谁》这本书,题目好熟悉!哦,书中的这篇同名文章曾经在浙兵战友论坛上讨论过,许多兵团战友为此发表了看法。

此书300多页,分九辑,由于一部分文章在网上发过,看了就十分亲切。

曾因编辑《浙兵岁月》这部书,有了与黄亚洲老师几乎零距离的接触,像一个信徒看《圣经》一样,见了他的书就想要。有印象的有诗集《男左女右》、《花茶》、《没有人烟》,长篇小说《建党伟业》,还有两本诗集不知塞在哪了。以上的书,有的看了一半,有的还真没看,真是汗颜!

让我惊诧不已的是黄亚洲老师作品出版的迅捷,这是我们常人无法想象的。桑士达转交此书给我时笑言:“亚洲是一月出一本书”。这话应该不是夸张。著名散文家汪逸芳也曾开玩笑说:“黄亚洲写东西像我们拧水龙头,一拧就出来了”。黄亚洲被人称为三栖作家,涉及影视剧本、小说、诗歌甚至戏剧,奖项无数。和他接触就像是邻家大哥,随和甚至谦卑。有一次,我在新华书店看到一本《2013年全国诗歌优秀作品选》,见黄亚洲有一篇散文诗选入,便买了两本,一本送给黄亚洲,结果把自己留的这本给了黄亚洲,他发现了拿过来叫我再写几个字,就是“亚洲战友雅属”即可,我说那怎么行,我踌躇一下,写了:赠亚洲老师,祝迈上诺贝尔文学奖一步之遥!黄亚洲看了微微一笑:不是一步之遥,而是天地之差。

想起来,莫言得到诺贝尔文学奖时,黄亚洲也是第一时间在《杭州日报》发表了有关回忆莫言的文章的,在文中盛赞莫言忠厚守信的品行,充分体现了文人间的友情。

再扯回来,《孩子长大要像谁》散文集拿到,打开就放不下手。当看到《孩子长大要像谁》这篇随笔时,忍不住给黄亚洲发了一个短信想再要两本。黄亚洲立即回信:回到杭州再说。

我知道黄亚洲一直是在京杭之间穿梭。他曾告诉我说:现在我一半时间在北京,先是编剧《邓小平》电视剧,接着要写《邓小平》长篇小说。出版社催得很紧。这天上午,黄亚洲与桑士达等战友还在组织书画家拱墅区运河广场写春联,下午他又出现在北京了

在拱墅区的黄亚洲书院成立两个多月,在“大运河文化论坛”与作家书画院的名义下,就举办黄亚洲诗歌创作讲座、王承武艺术之路座谈会、李烈钧创作研讨会、怀念冀汸诗歌朗诵会、拱墅区运河广场为百姓写春联、与浙江民工作者座谈并共进“年夜饭”等次“微文化”活动。这不仅仅由于黄亚洲老师精力充沛,更在于他有相当大的感召力。常听到有人提及事情虽然很多,然而得到黄亚洲的招呼,就一定要来,如铜雕大师朱炳仁、著名画家何水法、良渚文化村项目掌门人陈军这类大忙人。

什么是人格魅力,从中可以体会。

又拉开去了,现在再说《孩子长大要像谁》。集子中的这篇重要的随笔,说到底是分析社会教育问题。在美国,力主自主,孩子长大到十八岁,大人就不能多管了,当然在孝顺方面可能存在问题,文中所述的那位柬埔寨妇女就担心到这一点,说到了十岁就要带她的孩子离开美国回柬埔寨,怕再大会被美国社会带坏。网上的兵团战友曾有议论,大都认为这位柬埔寨妇女有点傻。然而命运是由信仰来决定的,正如黄亚洲的女儿曾对她的儿女说:我们不移民,就做中国人。

难能可贵的是,黄亚洲很是关心社会底层的人,如文中所载的《老刘还在角落里》。黄亚洲曾出过一本随笔集《只能给老刘抓一把糖》,曾为这位上访四十七年的老军人的归宿伸出援手。他同时又为地震灾区的幼儿园园长的办园问题大声疾呼,也为浙江的“知青工龄问题”联名提案呼吁,直至达成解决。他有点像一个剑客,路见不平,拔刀相助。说实话,干涉这些社会琐事是很费神费力的,甚至还有危险,不少人唯恐避之不及,然而黄亚洲伸出了手。

很明显,他的内心深处,有一块柔软的地方。

他毕竟是一个作家,不像是官场里的人。

其实,给书写评论是很累人的,我没有这个水平。这里,只想借用为此书写序的何建明先生对黄亚洲的评价:“不计较、不唯命、不张扬、不浮躁,这也是亚洲的人格可贵之处。还有一点在当今也非常重要从不自我表演、善待一切人和事,这些品质,即便是伟人也未必得到,更不用说庸人了。但亚洲做到了,所以我敬他这位大家。”何建明何许人也,我不知道,书中也没有介绍,但我知道他绝非等闲之辈。他所讲的,十分到位。

读了书,本应该写的是读后感,一写就成了杂谈,有点本末倒置。因是对黄亚洲老师的敬佩之故,所以就接着“浙兵战友”论坛这个渠道流露出来。

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201423


(黄亚洲先生系本会副会长)


上一篇:大运河畔的黄亚洲书院首次开坛授课

下一篇:答《20世纪80年代大学生诗歌运动》编者访谈